1、理论上,有两种完美的生活。
一种是:有能力实现自己所有美好的愿望。买得起300平的别墅、一车库的豪车;想去南极看企鹅,也能收拾行囊马上出发。只是,这需要足够多的资源,包括钱,人脉,还有一副好身体。
另一种是:即使条件再艰苦,也能淡然享受生活。若只有一块钱,坐着公车环游城市一圈,看看各式各样的建筑、神态各异的人,就觉得很开心;若有10块钱,街边买块煎饼,也能吃的有滋有味。
但理想终归是理想,不是现实。
现实中的人,要么没有足够的资源与能力满足自己所有的欲望,要么无法做到犬儒主义者般的无欲无求。
所以,大部分的人,一边不屑于当前的生活,一边幻想能过上梦想中的生活。
这种心理反差,处理不好,就会成为憋屈,然后慢慢变质,化为怨恨。
2、小时候,我家很穷。那时候,穷给我的感觉就是小伙伴们放学后边走边笑地走进门口小店买零食,我只能在教室里多坐一会,然后独自一人离开;就是小伙伴穿着崭新的灯芯绒外套在我面前蹦跶时,我只能笑呵呵地夸一下:“你的衣服真好看”,然后脱掉自己的旧外套,露出内里那件不怎么显旧的毛线衣。
青春期时,穷带给我的感觉变了。
穷不仅仅代表着我的零花钱比别人少,别人穿名牌我穿杂牌,穷开始让我有了怨气,我怨爸妈无能,挣不到很多很多的钱,让我买名牌,装豪气。
喜欢打球的我,每当看到队里有人穿着JORDAN,拿着新款手机,我就羡慕,然后委屈,最后慢慢变成对爸妈的怨恨。
对,往回看,我跟你有着同样的感觉:这小子怎么这么废物,爸妈辛苦供养你上学已经很不容易,你却因为买不起名贵球鞋与手机而怨恨他们,你这么有本事怎么不自己去赚钱?
那时的我,一边享受着爸妈付出一切所得来的生活,一边埋怨他们挣得少。
3、这一切,在我毕业那年发生了变化,从那年开始,我不再抱怨爸妈,有的只是感恩。
那年,我无意中看了一本书,叫《自由的伦理》,作者是穆瑞·罗斯巴德。从此我迷上了自由主义,迷上了罗斯巴德。
罗斯巴德认为,人对自己的身体与财产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父母的钱,给你是因为爱你,不给你也属正常,这世上的每个人都没有义务无偿地照顾他人。
我这才知道,父母已经默默地、毫无怨言地爱了我二十多年,而我却毫无感恩之心。
我这才知道,想要买名牌球鞋,名牌手机,我就必须想办法赚钱去买,而不是整天抱怨。
我开始明白,那些我想要却又买不起的东西,抱怨并不能让我买得起。我要做的,是接受贫穷这个事实,然后努力工作,多赚钱,让自己买的起。
那些用来抱怨的时间,那些用来打游戏、闲聊、逛街的时间,我必须全部用来工作,因为要想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些东西必须放弃。
《进击的巨人》中说道:别人得到了你没得到的,必定舍弃了你没舍弃的。什么都无法舍弃,不肯付出的人,什么也改变不了。
4、说到承认现实与奋力拼搏,我想到了我几年前遇到的一个民工。
2013年的冬天,连云港的海边异常的寒冷,寒潮警报一个接着一个,海面波涛汹涌,气温一度降至零下12摄氏度。
由于是海上项目,我们工程的进度受寒潮影响严重滞后。为了赶工期,项目部不放过每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施工,无论当天多冷。
施工时,我们需要有人在水里辅助施工,因为那时的水太冷,所以我们会给下水工作的人一笔额外的补助。但因为海水实在太冷,即使有补助,很多民工都不愿意下水。
但那位民工却是个例外,每次他都主动报名下水。因此,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天休息,我去民工宿舍检查安全,在门口遇到了他,便聊了起来。
他说:“我是盐城人,之前是在家乡的一家厂子上班,日子也还过得去。可就在去年,老婆检查出了尿毒症,每月需要不少钱做透析,仅凭厂里那点工资,远远不够。”说着,他抽了一口他自制的烟。
“为了保住老婆的命,我就必须赚钱。可我也没什么赚钱的手艺,只好来你们工地,毕竟在这里,只要能吃苦,就能多赚钱。”
我才知道,为什么每次下水,即使再冷,他都争着要参加。
我问他:“那你不觉得这样太辛苦了吗?”
他回答道:“哪能不辛苦,可事实已经这样了,我再不拼命,赚不到钱,老婆的命就保不住了。”
听完,我沉默了很久。
5、其实,这世上哪有什么理想、完美的生活,多的是像我,像那民工大哥这样的普通人。
我要赚钱买房成家,娶妻生子;民工大哥要赚钱救老婆的命。
这就是现实,它就这么横在你的面前,你若是哭哭啼啼只知抱怨,什么也不做,停在原地,失败是必然的,那值得期待的未来,永远也不会到来。
当生活不如意时,我们能做的,只有承认这份不如意,接受这已成历史的事实。然后,靠自己,先迈出脚下这一步!
正如,jony j 在中国有嘻哈总决赛上唱的那首歌:
我知道灯 不会在 任何时候为我开
是好是坏 该不该还没来的不想猜
有谁能真的看得清楚 哪里是归宿
要怎么组未来的拼图 先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