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时候,我们所做决策的结果都希望能够使利益最大化;要是利益最大化,必然要全方位考虑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然而,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对依据的信息总是会偏向于注意那些能够证实自己想法的信息,选择性屏蔽不利的风险信息,造成决策失真。
心理学家Baars,在注意和意识的关系中认为:是注意机制控制了意识的状态。
例如,”we look in order to see” 和 “we listen in order to hear”前半部分的“look, listen”是注意的过程,而后面的“see, hear”才是意识的形成。
选择性接触理论认为,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避开与自己想法不符合的信息。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是注意力的排他性。
本文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跟大家探讨注意力的内容:
一、注意力的排他性有什么特点?
二、这种排他性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三、注意力是由什么驱动的,又是如何产生的?
四、如何避免注意力导致决策片面?
一、注意力的排他性特点
注意是一种行为过程。注意的排他性表现在于,在同一时刻或同一时段内,人的大脑所注意到的信息,只能存在一种。
在接受一个观点时,注意力的排他性会使得意识顺着该观点进行思考,从而感受不到其他不同观点的存在。
这种短暂失去全局思考的能力的状况,会使得人陷入一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矛盾选择境地。
例如,奇葩说的投票。两个互相针对的观点,在不同选手表达时,支持和点赞数的现象,总是在选手表达的时候,觉得他有道理,所以给他票,转换选手之后,人们也会因为他的表达而产生认同,从而投票。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力都在选手的表达内容身上。因此,大部分人在这个时候,都是随着选手的思路去走,或者被引导着走,主观意识这个时候,已经被当前的注意给屏蔽。
注意力的排他性,属于潜意识,人的主观意识是完全感受不到的。
因此,人在接收和理解信息时,无法有意识地控制大脑,同一时刻处理两种以上的不同类的信息!
此外,因为转换大脑对信息的处理任务(三心二意),会导致信息对大脑的刺激时间过短,产生的短时记忆过浅,无法满足全局决策所需的,对之前接触的信息重新提取的过程。
“三心二意”,定然会顾此失彼。
二、注意力的排他性的形成
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注意力的排他性,是一种自然进化的行为;是个体在面对危险时,为了能够更快地抓住生存的机会,形成快速远离危险源的直觉(逃跑),最终形成意识条件反射。
这种条件反射意识,相比于全局的思考所需要的能量更少,更符合进化的方向。
而深度思考和全局决策需要收集多方信息、进行趋利避害的统一判断。如此耗费的能量会更多;此外,大脑对当前信息的处理也需要时间,在转瞬即逝的躲避机会面前,这种方式无疑于把头埋进土里等死的鸵鸟。
然而,这并不是说人不需要全面思考,而是全面思考决策只有在具备充裕的时间里和安全的环境下,才会发生。
举个例子,很多人吵架的时候当场总是吵不过,回过头来想总是觉得有很多话没来得及说,从而感觉自己很笨,其实不然。
吵架这种冲突,会使注意力集中于当前的针锋相对,从而使意识无法脱离注意力的唯一性特征,如果一时找不到对方的漏洞,就会哑口无言。直到脱离冲突现场,重新回想的时候,才发觉,明明还有很多话可以说,当场为什么想不到的错觉。
三、注意力驱动
能使人产生注意力的行为,最重要的是好奇。但是好奇,仅仅是引起注意的开始,保持持续注意,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2.1目标驱动
目标驱动,简单来说就是:一切能够满足个体需求的信息,都会让人们对此信息产生持续注意,并可能引起决策行为。
《认知心理学》中对注意和动机两者关系的解释是:注意和动机的范围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还是由当前的目标所决定,并且注意是具有选择性。
之前分享的文章《任何聪明人,都无法摆脱乌合之众的命运》有提到过,个体所关注的一切信息,都是有选择性的。在学生时代,偏科就是最好的例子;喜欢数理化的人,大多数看到历史政治地理都会打瞌睡,相反,则对数理化的僵硬的公式摸不着头脑。
再比如说,看这篇文章的你,一定也是对行为心理好奇感兴趣才会看到这里,不然,看到本文的标题,可能连打开的动机都没有。
2.2情绪驱动
人对一切信息的接收和判断,都会不由自主地对其产生评价,评价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同样的信息,当情绪不同,认知就会产生偏差。例如:同样一半酒,会产生“只剩一半酒了”的悲观认知和“还有一半酒”的乐观认知。
由情绪引起的注意对信息解读产生偏差,会致使个体的“理性”判断参杂情绪,产生决策理性的“幻觉”。(关于理性幻觉的更多解释,可见之前的推文《你所认为的理性可能是一种假象》)
在金融投资领域,任何的研究模型都会加入一个叫做市场情绪的因素,而且这个因素占据重大的比重,情绪的失控会使得市场减弱,更甚者,会引发市场挤兑和践踏,导致金融危机。比如,1987年,美国的黑色星期一,就是最好的例子。
此外,由情绪驱动的注意控制比目标主观驱动的注意控制具有更快速和有效的特点,这是因为前者更对记忆的刺激更加有效。原因在于带有情感的信息,能引起共鸣,理性的信息则不会。
四、如何避免注意力影响决策片面
注意力的特点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却可以在做决策时有意识地改变,塑造新的条件反射。
4.1、除非不得已,不要即刻做决定
除非,这种紧急已经到了不可延缓的地步,否则,别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信息的结果进行即时反馈!
三思而行。
由于注意的排他性特点,当信息被个体认可后,当前接触的信息就会占据全部意识,对其他相关信息自动产生了屏蔽,而这种屏蔽,是人所不能感知到的。
让人产生立即做决定的冲动,原因在于人对该信息产生了认同感;由于注意的排他性特点,当信息被个体认可后,当前接触的信息就会占据全部意识,对其他相关信息自动产生了屏蔽,而这种屏蔽,是人所不能感知到的。
认同感本质上也是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当人的需求的到满足时,大脑便会分泌多巴胺,人体对多巴胺的本身存在一种及时获得的本能,这就是人总是倾向于及时行乐的原因。
4.2、估算多方利益
注意的目标驱动,前提可以满足人的需求,反向而言,人的任何行为,背后都存在着一定的动机。
挖掘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个体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之外,需要评估的风险。任何产生利益的行为,背后一定存在着利益分配的关系!风险和收益是共存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没有无缘无故的馅饼砸到你的头上,如果有,也许就是上帝在钓鱼,贪者上勾。(这里的馅饼不止诈骗,是占便宜,任何的便宜都是存在相应的价码)
比如说,免费的商业模式;人们支出的是注意力、接受广告以及其他不被人意识到的隐形成本。羊毛出在猪身上,猪自然是不会放过你的。
4.3、做决策时,模拟结果推演
对决策结果的预测,其实就是博弈,这种博弈可能是现在与未来的博弈,是选择之间的博弈,也可能是多方利益关系的博弈,所产生的结果。
博弈是一个随时会变化的过程,不过唯一不变的就是各方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基于这一点,可以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
沙盘是一种策略预演的方法,古时候的排兵布阵,现代的企业经营策略等,都会用到这种方法。主要目的就是,用于推导决策可能会产生的结果,以及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基于沙盘的推演,会迫使大脑对影响决策因素,寻找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新的意识反馈,避免注意力的排他性导致决策片面。
后记:
全局思考的决策,在于将全部相关的因素找出来,并且理解这些因素的相关性。
然而,从哲学的角度看,世间万物其实都是存在联系的。因此,将全部信息因素找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全局思考,建议只做两层思考:直接相关因素及最间接的相关因素。
比如,选择一份事业。直接因素就是你的资源和兴趣爱好等,能直接影响决策的信息;间接因素就是家人的支持、从事的事业失败后,后续的计划,人才计划等等之类,能够支持你做决策的因素。
时常激活全局思考的意识,是避免注意力意识的排他性潜意识。当然,前提是在保持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前提下,不然的话,跟随不羁的心,逃离危险源,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