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别说工作上同事之间的关系,先说父母和孩子的故事。
父母之于孩子是没有私心的。父母亲把自己的经验对孩子往往倾囊相授,恨不能把全身的本事一股脑教给孩子,也希望自己能像天龙八部里无崖子把70年功力灌顶传授给虚竹一样。
父母传授经验往往容易陷入说教,以自己过来人的经验去教育懵懂的孩子,效果一般不太好。孩子对于父母的叨叨,一般不以为然。等到在社会上跌跤摔跟头,往往才想起父母的老话。为什么不能在开头就接受父母的劝诫,避免遭遇失败不更好吗?
但在现实中,每个家庭,往往重复着同样的故事梗概循环:父母教育孩子,孩子不听;孩子出去闯荡,跌跤回来;N年后,想起父母的做法是对的;然后,随着成长,自己也像父母一样走向了自己和自己孩子的另一代际循环。
这说明,教育说服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好建议,也不是容易的事。许多父母没有耐心,就改为用压力让孩子屈服被动接受,又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2,在职场单位里,善意给别人提建议,一不小心就把人得罪了,有的时候还树了个敌人。
第一则:前天去妹妹那里看见大冷天,一些老年人围坐在外面太阳地里摆下棋盘,要打持久战。不一会儿,三五围观者就凑了上来。
妹妹说:“上周,上周,好几次都恼了,把棋盘都摔了。”不用问,一看情况便知,一定是两方对垒胶着,一方稍占优势,另一方略处下风;周围看热闹的,臭棋篓子居多,有时支好招,大多臭招。明明赢的棋,听信臭棋篓子的支招,一下子落败。对方兴高采烈,落败一方输不起,恼羞成怒。
为此,棋界专门定了规矩:观棋不语真君子。意思说,看棋不说话,才是看棋者的行为规范。
作为看棋者,也有冤屈:明明是陷阱,给你支招,你还恼了!最后不欢而散。
第二则:单位里领导在大会上侃侃而谈,念错了字,大庭广众之下你会给领导纠正说,领导你念错字了吗?别说大庭广众之下,即使你很策略,也很小心滴到领导房间里,单独告诉领导那个字念错了?
即使你心存善意,这两种场合告诉领导念错了字,都是大忌讳。你就等着领导的小鞋吧,即使当面显示风度在你面前表示感谢,你也输了。因为,领导在下属面前认错,领导能力不如你?
有时,在会上你通过一个眼神,一种语调或者一个动作,告诉你的同事他错了。这个时候,他会感谢你的及时提醒吗?错了!因为你已经在会上,直接对他的能力、自尊做出了攻击,你的正确,证明了他的错误,他的错误证明了他的能力比你低。因此,你等来的是他的敌意和反击。
这也是为什么,职场不树敌,守口如瓶、沉默是金的职场法则。
1,人的看法和决策并不总是正确。
毛主席评价自己三七开,罗斯福在就职总统时坦言如果能够75%的决策是正确的,就是他的最高要求。
伟人三七开,我辈凡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决策能够做到多少呢?有人说,如果你能觉得自己能保持55%的正确率,你可以到华尔街去发财了。
自己不总是正确,拿不正确的观点去试图说服别人,别人有不服的理由。
2,人们坚持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固定信念,信念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
在茫茫人海中,人群也是正态分布,愚笨人和天才处于两端,多读书人处于中间状态。
遇到问题,能够用逻辑和理性去做出客观判断分析的人是少数,我们大多数人都充满先入为主的偏见,但我们往往还没有觉察到。
所以大多数人不愿意轻易改变原来已经形成的想法和观念,不论是个人穿衣做饭,宗教信仰,甚至电影八卦,等。人们一直倾向于会认为自己是对的,榆次不相一致的就是错误的。
有句话:我要给你讲道理!讲的是什么道理,讲的是我的道理,我认为的道理,你的与我的道理不一致,你的道理是错的。
这种讲道理的过程,最后往往变成争执、争吵,甚至于忘了为什么吵。变成了两个人固有信念,两个人各自为是的两种道理的争执。原先争吵的起源,倒是想不起来了。
3,心理学上的超出一般效应(Above Average Effect)
在哈佛大学有一个教师之间的心理学认知调查。调查者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参与的教授自己填写自己认为:你的学术水平在哈佛大学属于哪一层次?分类为,中等偏下,中等,中等偏上,上等。
调查者原以为,结果会显示自我填表平均水平应为中等。结果显示,大相径庭,绝大多数教授都把自己填在中等偏上和上等序列,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在平均水平以下。
这个结果后来成为心理学上的超出一般效应,(Above Average Effect),就是说我们往往一般自我认知水平超过客观真实水平,而评价他人的时候往往则低于客观真实水平。
在行动上,古人也告诉我们,我们往往对待要求别人严格,对待要求自己则宽松,总能给自己的拖延症找出理由和借口。(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宽以约),用双重标准来对人对己。
因此,当我们自认为比别人高明的时候,别人却认为他比我们高明,他们怎么能听一个不高明的建议呢?
4,心理学上的符合性偏好效应
心理学的符合性偏好(confirmation bias effect)告诉我们,当人们吃有一个先入为主的信念的时候,他们会在现实中寻找一切符合这种信念的证据来印证加强他的信念,证明他自己原来的信念是对的。
因此,当别人告诉你错了的时候,是你的原先信念在受到挑战。为了捍卫自己原先的信念,人们往往会采取采取防卫活着反击的态度。
一旦进入,防卫和反击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意见,来挑战自己的信念,让自己处在信念重建的风险之上,往往是不可能的。
所以,如果一开口,告诉别人,你错了;潜台词,是我对了。就开始置于对立状态的开端。
父母教育孩子,如果顺毛捋,先表扬,然后在提出建设性意见,效果会更好。职场丛林中,如果为了共同的利益,想要说服别人接受你的意见,也要小心翼翼,避免陷入好意说服最后树敌的不良后果。
1,对别人的错误不是直接指出并否定,而是先表示理解尊重别人的观点。
由于你和他,决策双方占有信息不对称,因此你们做决策的依据不一样,结果就可能不一样。在发现别的错误是,说服之前,尝试去理解对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与你不一致的意见。
在理解对方的基础上,尝试交换彼此对于此问题的看法,在交流中找到共同点,交换建设性意见。
一旦最后达成意见,就变成你们两个的共同工作,不是你对我错的关系。
也许,在交流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对方的观点也有合理成分,你自己的观点也有不全面的地方,这样的结果就成了双赢。
2,不要陷于争执当中。
你善意去规劝别人,要顾及对方颜面,不要陷于双方争吵当中,演化成敌意。
有的人是不可以讲道理的,就不要再三浪费时间。比如,有的人与你格局、境界完全不同,你尝试去说服,因为基本信念差别太大,就不要纠缠于在这件事上一定要说服规劝别人,接受你的观点。
可以尝试,退一步,看看你们还有哪些其它共同点?其它可谈的地方?
3,提出建设性意见
所谓建设性意见,就不是简单对事物否定。不能光说不行,还要提出怎么行的意见。建设性意见不是单方面的,不是你自己觉得行的意见,而且还包括能够实行下去的意见。这就必须要得到对方的接受。
建设性意见的形成,往往就是在双方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达成的意见。
4,平等说服,不要居高临下,用说教和教训解决不了问题。
说教和教训,是规劝别人最容易失败的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你居高临下,你显得比别人聪明,你正确,别人错误。说教和教训,往往得理不饶人,最后效果适得其反。
平等说服,则是建立在平等的关系之上,不存在孰优孰劣的评价问题。是在尊重别人观点之上,双方建立的平等沟通关系。
平等说服,是在提出合理化建设性意见之后,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对方自主做出的决策。或者接受你的建设性意见,或者拒绝,或者形成一个升华版的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