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得意着,欧亿平台代理发私信给我:“橙姐,你的书我看了,现在出版市场竞争很激烈,我只能给你这个数。”
他说了一个数,我马上皱起眉毛:太低了!如果是2016年的我,或许能接受这个价码,但现在马上2018年了,我成长了那么多,这个数对现在的我来说显然不值!
我婉转的表达了意见,编辑丝毫不见退让,他直截了当的说:“橙姐啊,这一年我在你朋友圈里,确实看到你成长了很多,但我现在的作者们,有很多人比你成长得更多,可对版税的要求比你低,相对的,他们在其他方面有着高要求。”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觉得有点羞愧
是的,这世上不缺比我好看、比我拼命、比我有天赋的人,可一旦沉浸在洋洋得意的情绪里,这些人就仿佛消失了一般,尤其当我想把自己的努力成果“变现”时,我就会忽视这些人,下意识地为自己博取更多利益。
为了增加底气,欧亿平台还在作者介绍里给自己打上许多标签:自媒体人、资深媒体编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这种心态,看似上进,其实是自我设限,是害怕被市场忽视、给自己打上价码的结果。
2017年,欧亿平台听得最多的是各式各样的标签:流量小花、马蓉婊、油腻中年人、戏精……
2017年,欧亿平台在网络热点排行榜上看得最多的,是各式各样的标签式撕逼:流量小花演技有多辣眼、中年男人该不该拿保温杯、明星卖人设到底对还是不对……
不止网络上充满了标签,生活中也不乏爱立标签的人。欧亿平台自己有段时间,也特别喜欢用星座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直到一次聚会,我和刚认识的朋友聊天,我问他是什么星座,他说:
“我不信星座,我不喜欢给人设限,星座把人的性格套在一个固定的框架里,而人的性格应该和呼吸一样,是自然舒展的。”
经常被黑的处女座的我,顿感自在,和他大聊特聊起来。后来得知,他是某所985、211高校的博士生,业内人缘非常好,最擅长识人。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影响我们的不是事实,而是对事实的解释。
生活复杂而多面,为了简化自己的认知标准,避免生活脱离掌控,我们用“贴标签”来给原本可能没有答案的问题一个单一的解释。
把一颗种子种成一棵大树,我们期望它能春去秋来、繁茂生长;
把一个人装进贴上标签的套里,我们却期望他能一成不变、永久保鲜。
商场里明码报价的货品都可能过期,我们却期待从标签中获得安全感,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不知不觉已经渗透了我们的生活。
有个“恨嫁”的女性朋友,长相甜美,但感情之路不顺,总是遇见错误的人,原因是她对遇见的每一个男人,都只有三分了解,却下了十分定论。
比如:男人不善言辞,不喜社交,追求她时,她认为对方是个内向无趣的人,拒绝了他。过一阵子发现,他竟是个电竞高手,不但在网络上有很好的人脉,还有一颗有趣的灵魂。
还有一个女性朋友,年近40仍然单身,给我发来咨询邮件,问题是:男方出手阔绰,但性格强硬,身边女性朋友不断,怀疑他是个渣男。
两人认识不到一周,她便想抽身而退,我回信劝她多了解一下。没多久,她告诉我:他的女性朋友虽然多,但为人正直,强硬外表下也有细腻的一面。
我曾看过一篇学术文章《经济学中的“自我”及其毁灭》,里面提到两个断言。针对以上两个故事,我们不妨也假设两个断言:
断言A:面对不知道是否适合自己的人,人们首先考虑自己偏爱的一个。
断言B:面对不知道是否适合自己的人,人们首先考虑会为自己带来最大效用的一个。
两个貌似一模一样的断言,仔细看便能看出差别:
断言B为人指定了一个具体的目标,也就是”效用最大化“,无论这效用由什么决定,本体都是一个很实在的东西,是一个基于现实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断言A只认定人有一个倾向性,至于目标是什么,无所谓。
断言A即是“贴标签”。比如姑娘喜欢暖男,那么这个男人只要表现体贴、言谈风趣、会做饭就OK了。至于他是否从小遭受家庭暴力、心态是否扭曲,都不重要。
网易公开课上有一个关于“时间管理”的TED,我反复听了很多遍,其中有一句话记忆尤深:
“与其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节省时间,不如做你喜欢做的事情,时间自然就节省了。”
与其为了理想的生活,给自己的生活贴上标签,不如先撕掉身上的标签,别被事实的表象懵逼。
2018年,我们会用这样一句祝福语:甩掉旧的自己,做全新的自己。
事实上,甩掉旧的自己需要不少力气,做新的自己也不容易,绝不只是12.31-1.1一夜之间就能搞得定的,但我们可以把这当做2018年对自己的美好寄语。
2018年,别再用片面的“非此即彼”的观点来判断自己和他人,学着用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对方。别人或许和你不同,但不见得就是错的。
甩掉标签最大的好处在于,你不用再费尽心思的讨好别人,你有更多的力气去讨好自己。